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官网
网站首页 > 正文

有源书院第174次活动

发布时间:2024-05-28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24年5月26日上午9时,有源书院第174次会讲活动在西宁市图书馆举行。此次会讲的主讲人是纳秀艳教授,会讲主题为:《诗经》的婚恋观及其当代启示。

主讲人简介

纳秀艳,笔名素儒,青海湟中人,九三学社成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博士,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官网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官网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典诗歌及《诗经》学。中国《诗经》协会理事,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吟诵教学法高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领军人才。在核心刊物及重要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王夫之<诗经>学研究》,出版诗集《素儒诗选》,主编《国文经典读本》,独撰省情读本《可爱的青海》,译著、合著著作三部。

此前,纳教授已经对婚恋诗这一主题进行了多次不同、细致阐述,本次会讲主要是对《诗经》中的婚恋诗作一个总结,并归纳和体会其中对现代婚恋的意义和启示。

第一部分

纳教授从四个问题切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即:

1. 《诗经》是一部怎样的书?

2. 怎样理解《诗经》?

3. 孔子眼中的《诗》(《诗三百》)?

4. 婚姻在周代居于怎样的地位?


纳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首先,《诗经》是一部古代的文化元典,反映周人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价值准则、生命观念、审美情趣……《诗经》是一部包罗万象,经纬众物的大书。但是它并非不能理解的,理解《诗经》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它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儒家经典;它是中华文化经典。

其次,《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谈到《诗》及学诗的地方很多,其中也不乏有孔子对于《诗》的独到看法与理解。第一,《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纳教授对“思无邪”进行辨析,并谈到自己的老师夏传才先生的书斋为“思无邪斋”,“思无邪”即“无疆”“无斁”。第二,《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对《诗》的充分肯定,《诗》不仅有兴、观、群、怨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使人识鸟兽草木,体现了《诗》的社会功用以及拓展科普知识的作用。第三,《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通过孔子的儿子孔鲤的故事,可以看出孔子对《诗》的重视,《诗》在周代是特殊的存在,尤其是在外交礼仪中的引诗、赋诗。如若对《诗》不了解,很可能会失去主动性,甚至破坏国家之间的友好和谐。第四,《论语·阳货》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周南》《召南》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人如果不去了解这两风,就好比面对高墙而立,视野何等的狭窄,有如井底之蛙。通过孔子在《论语》中对《诗》的评价,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诗经》是一门语言文学课,是一门自然知识课,更是一门道德修养课。

最后,是对周代婚恋地位的分析,《周易•序卦传》记载:“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礼记·郊特牲》“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由此可知,男女关系是礼义正常运行中重要的一环,有了婚恋关系,才有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因此,婚恋在周代的社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社会正常运转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二部分


纳教授结合《诗经》中具体作品,从六个方面对《诗经》中的婚恋观进行分享与总结。

第一,赞美符合周礼的婚姻观。根据《周南·关雎》《召南·鹊巢》两首诗,可以看出周人重视婚姻和夫妇恩情的观念。婚姻典礼中的乐歌,用在亲迎仪式上。《仪礼·燕礼》记载:“遂歌乡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郑玄注:“乡乐者,《风》也。”朱自清《中国歌谣·歌谣的历史》:“乡乐一名,应该作乡土之乐解。”纳教授还对《鹊巢》中所引申的成语“鸠占鹊巢”进行古今义的辨析,进而谈到了现实问题,即当代的启示。

第二,祝福多子多孙。《唐风·椒聊》《周南·螽斯》《周南·桃夭》等诗,都在谈到一个问题,即开枝阔叶,生儿育女。古代人由于生产力的状况和限制,都多子多孙有着固执和特殊的思考。这些诗作反映了周代人对于婚恋的看法和对女方的要求。其中涉及到了一个“家”而“国”的观念,对婚姻中女性的要求: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因此,“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是《诗》时代对一个女子最低的又是最高的要求。

第三,讽刺贵族阶层男女非礼行为的观念。《礼记·经解》“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婚姻的礼法如果被废弃了,夫妇的道义就会衰败,而相处则痛苦。淫乱邪曲的罪恶就会增多。因而“礼”不可荒废,婚姻礼法应当得到遵循。《墙有茨》《新台》两首诗,讲到宣姜和宣公发生的事,通过对宣公这种乱伦关系、不知廉耻行为的讽刺,表达了周代人民对于婚姻法度的重视,对于破坏礼法行为的唾弃和鄙夷。

第四,反映男女爱恋的新型婚姻观念。诸如《邶风·静女》《郑风·野有蔓草》《召南·野有死麕》《鄘风·柏舟》等,这些诗歌将女性对待婚恋的态度细腻刻画,展现了当时女性热烈大胆、追求自由;坚定执着,自信美丽的婚恋态度。男女可以自由交往,甚至有法令的保护,女子可以大胆表露心迹。男女之间纯然的爱慕。在缠绵的情思中建构起一个个关乎恋爱的浪漫的希冀,充满生命的力量,洋溢着自信。呈现出在《诗》的时代里,野蛮与理性,欲望与道德的张力。

第五,赞美夫妻和睦,岁月静好的婚姻观。《郑风·女曰鸡鸣》《卫风·木瓜》《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诗作,既有反映妻以夫荣的婚恋观,也有反映夫妇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思想。周代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有着独特的观点,即岁月静好。天灾人祸,战争不断;妻离子别,夫妇隔断。正是由于美好生活的不易,因此人们对短暂的幸福格外珍惜,对远方的亲人格外思念。男女之间,日常、平静、安宁,不需要太大的物质支撑,简单快乐,也不失为一种美满、和谐的生活状态。

第六,对弃妇的同情。最为典型的就是《卫风·氓》,讲了一个女子被男子欺骗的过程,男子并没有对女子有太多的尊重,没有三书六礼,没有明媒正娶。女子却仍然对男子抱有期待,以至于出嫁以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结果当然凄惨的,女子最终意冷心灰,失望至极,“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通过对《诗经》中大量作品的解读与阐释,我们对其中的婚恋观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透过其中的婚恋观,我们可以看到周代女性的生活状况,了解先民的生活形态,还可以理清周代婚俗的真实情况。纳教授最后总结道:《诗经》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中流淌。读《诗经》就是读我们自己,可亲可近。诗人的深情歌唱中,感受到《诗》穿越数千年的时空隧道,有我们执手相望。她从古老的时代、渺远的地方,传递来触手可温的情思,带给我们无限的思考与启示。

第三部分


《诗经》的婚恋观对现代人的启示概括如下:

如何对待恋爱——正确的恋爱观
  情感与理性冲突中,以理性调适

如何对待婚姻——符合礼、法

如何对待家庭——正确的家庭观

重视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儿女

明确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责任

幸福生活观

纳秀艳教授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篇篇通俗、有趣的诗歌,呈现了一条条清晰、易懂的婚恋观点。《诗经》中的婚恋观丰富多样,既有野性的浪漫,也有理性的内敛;既有对自由恋爱的赞美,也有对婚恋责任的强调。它鼓励人们勇敢追求爱情,强调婚恋中的尊重与平等,回归婚恋的责任与忠诚,提倡婚恋的自由与选择,并弘扬婚恋的伟大与传承。这些观念所带来的启示与意义,一言以蔽之,大概就是更好地去构建健康、和谐、稳定、美妙的男女关系和家庭关系。诚如纳秀艳教授所言,《诗》是具有教育的大义,它使人更好的为人,使人更好的与社会、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读《诗》给人无穷的启迪,读《诗》给人以无穷的意义。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