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5日上午9点,有源书院第167次会讲活动在西宁市万方城成功举办。此次会讲的主讲人是左克厚教授,会讲主题为:《论语》精讲。
主讲人介绍
左克厚,安徽枞阳人。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官网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官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老子书院主讲教授,青海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青海省全民阅读推广人,西宁市学生经典导读中心创办人,有源书院创办人。著作有《大学中庸导读》《中国美学》《国学经典基读本》《论语旧注今读》《孟子通讲》《大学中庸通讲》《老子句读》《逍遥游齐物论句读》。
今天,左克厚教授继续为书友们讲解《论语·季氏篇》16.2—16.11节的内容。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历朝历代,天子是最高的统治,因为他的行为具有合法性。天子拥有两种权利:一是制定礼乐的权利,也就是立法权;一是确定征伐的权利,也就是行政权。天下有道的情况下,礼乐宗法肯定要出自于最高权力。但反推一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不一定有道,如商朝。春秋后期,周天子逐渐失去了控制天下诸侯的能力,礼乐征伐的大权旁落。一是落入拥有独立财政、军队的诸侯手中;二是落入架空国君的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落入陪臣手中。这三种天下无道的情况,最多延续也不过300年。这一节内容也是孔子用最具威慑力的手段——死亡来警告各级执政者要安分守己,不要越权。天下无道,影响到了庶民的生活,老百姓才会议论政事。天下有道的情况下,老百姓相安无事,不知道什么是政治,也没什么可议论的。
16.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这一节是孔子用鲁国的历史印证了上一节的天下无道最多不超过十世的道理。从鲁宣公开始,到鲁成公、鲁襄公、鲁昭公、鲁定公,鲁国已历五世,其中三桓大夫执政掌权正好是四代,等到家臣们控制大权的时候,三桓大夫的子孙们就开始衰落了。
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讲了三种好朋友:第一种“友直”,是指正直的朋友,能适当批评自己;第二种“友谅”,是指诚信的朋友,诚信也是社会的基础;第三种“友多闻”,是指见多识广的朋友,通过朋友增长经验,扩大视野。这三种人是对个人有助益的朋友。
孔子也讲了对自己有害的三种朋友:第一种“友便辟”,就是有走邪路、连累自己的朋友;第二“友善柔”,是指善变、圆滑,不可靠的朋友;第三“友便佞”,是指花言巧语、逢迎拍马的朋友。所以在交友过程中一定要辨别对自己有益还是有损。
16.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以礼乐来节制自己为乐;以常说别人的优点为乐;以有许多贤德的好朋友为乐。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骄横骄傲为乐;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为乐;以吃喝玩乐、饮食无度为乐。如果过分的追求乐,反而使快乐不存在了。不被限制的快乐最终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说,对君子(位高权重者)进言时会产生三种过失:一是急躁,不到应该说的时候冲动说话;二是有所隐瞒,该说的时候不说,比较有城府;三是不看对方的脸色或心情就说。应该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内容,看对方的心情再进言。
16.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分别是戒色、戒斗、戒得。少年时生理发育不成熟,如果不把控自己,容易冲动沉迷于色,伤害身体;壮年时血气方刚,心性容易冲动而争强好胜;老年时血气衰弱,反而容易贪得无厌。因为身体的强壮或衰弱决定了思想和行为方式,壮年时具体表现在工作事业上的争斗;年老时感觉被社会抛弃,缺乏安全感,对未来不确定,所以更有贪念。
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有三畏。一是“畏天命”,畏其实是敬,敬天敬法敬自然。有了敬畏,才能约束自己行为,更接近道德;二是“畏大人”,大人是指有德性、有地位、有权利的人,是社会与命运的主宰,如管仲一样的人物。三是“畏圣人之言”,圣人之言是指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平易近人的真理。而普通人(小人)因为没有信仰、一切以自身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狂妄自大,所以会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6.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给学习的人分了四个等级:一是生而知之,如虚拟的神;二是学而知之,是指喜欢学习,并且能够开悟并且自成一派的人,如六祖慧能;三是因为生活中困难或精神上困惑的不得不学的大多数人;四是不明白也不想学或实在没有学习能力的人。但学习的范围很广,不仅仅局限在有限的书本里或考试内容里,应该解放天性去学习。左教授认为孔子是第二种学而知之的人。
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认为君子有九个方面需要认真思考。看明白、听清楚、脸色温和、身体恭敬、语言发自内心、做事尽心尽力、不耻下问、不受情绪困扰、见到财利考虑是否该得。
16.11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而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这一节讲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而探汤、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四个方面。要竭力追求美善的东西、尽力避免恶的东西,嫉恶如仇、洁身自好。用隐居来求得自己的志向,用实行仁义、改造社会去实现人间大道。前三句是个人层面,独善其身;第四句是社会层面,兼济天下。左教授认为孔子就是行义以达其道。
左教授向我们详细地阐释了《季氏篇》中的天下有道无道、三友、三乐、三愆、三戒、三畏、九思等深刻思想,并联系实际来阐释孔子思想在当今的现实意义,各位书友受益颇深。最后,全体书友行拱手礼向左教授表示了由衷感谢。有源书院第167次会讲活动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