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8日晚上7点,有源书院第158次活动在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官网城西校区田家炳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此次会讲的主讲人是邓伟龙教授,会讲主题为:《老子》“小国寡民”辨析与正义。
主讲人介绍
邓伟龙,1973年生,湖南洞口人。文艺学博士,现为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广东省新闻传播学类教指委委员、韩山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韩山书院学术部主任、知名老学专家、云南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弘道积德老子文化奖总评委,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美学、中国古代文论、老学等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教育部及其他省部级项目三项,参与国家及各级课题多项,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各一部,在CSSCI及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
“小国寡民”是《老子》哲学思想在社会观与执政观中的表现,也体现了《老子》的社会思想与所主张的理想社会,但各家对“小国寡民”的解读莫衷一是,众说纷纭。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小国寡民”思想呢?邓教授从问题提出、本义蠡测、思想正义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一、关于“小国寡民”与问题的提出
对“小国寡民”的理解涉及到对于《老子》整本书、整体思想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单独文句或章节的简单问题,进而也就影响对《老子》及整个道家学派思想的认识与评价。学术界对于“小国寡民”思想的解读众多,共有八种主要观点:
一是将“小国寡民”理解为《老子》的所追求的上古理想社会并以自用或以明其志。这也是历代注解《老子》及近代学者最主要的观点;
二是将“小国寡民”解读为中国古代虚幻的“乌托邦”、“理想国”或桃源世界。当然这种及以下的观点主要是近代以来的解读,不过清代学者宋常星有此类似的解读,近代胡适、谭正璧、陈鼓应、白奚等最具代表性。
三是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的“理想国”、政治思想,但却是愚民、反动或开历史倒车。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范文澜、白寿彝、任继愈、胡寄窗、高亨、尹振环等。
四是与此相对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的政治思想,但不是愚民、反动或开历史倒车,而是一种看似原始社会而实际属于文明形式更高的社会。持这种观点的是张松辉等。
五是第三种近似但又虚化“小国寡民”的实质将其看成是精神境界或精神虚构的。前者以冯友兰为代表,后者以严敏为代表。
六是从现代观念出发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构建天人和谐、对文明的反思及“生态文明”的一种理念。持这种观点的除上文提到的张松辉外,还以许涛、赵玉玲等为代表。
七是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提出的一种社会改造方案、设想、救世之策或统治术。除上文提到的赵玉玲外,主要还有白奚、王中江、张鹏飞、李若晖、袁青、张腾宇等。
八是认为“小国寡民”并不是国家政治思想,而只是假设、条件,意指“在国小民少或“在小国少民”的情况下,或者说《老子》第八十章并非对于理想世界的直接描述而是叙述了通往理想世界的具体途径。《老子》八十章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与国家大小无关。这以韩国学者吴相武、刘笑敢、李若晖为代表。
这几种观点虽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实质指向却是一致的——将“小国寡民”理解为“国小民少”、“小国少民”。
二、“小国寡民”本义蠡测
首先,从《老子》当时主流的国家观来看,《老子》时代的主旋律就是诸侯争霸,当时学者几乎都是持大国之国家观,《老子》应该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会发现后代对于“小国寡民”的引用几乎为零。这说明当时主流的国家观(大国观念)正是《老子》所持有的国家观。其次,老子本人的身份也决定了他不会赞同违背主旋律的国家观念,作为周守藏室之史的老子,他绝不可能给君王提供“小国优于大国”的治国观念的。
其次,从《老子》文本中的大小国关系论来看,在《老子》中,“大国”出现了6次,“小国”出现了5次。老子强调以道治国的重要性,他主张国家统一,重视“大国”,重视“天下”。而“天下”在“小国寡民”论的八十一章占39.5%的篇幅。如此频繁地使用“大国”、“天下”之类的词语,可想而知,老子的治国观念、治国理性绝不会是小国观。除此之外,《老子》的观念中,理想的执政者就是有道的圣人,圣人多与“天下”相联系,圣人治理的一定是大国,是整个天下。
最后,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考察“小国寡民”一词,“小国寡民”有四个独立的语素,分别是“小”、“国”、“寡”、“民”。其中“小”、“寡”可做定语或谓语,或形容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都是与“小国寡民”的字面意思相同一,即,国小民少之意。而邓教授经过一系列考证,认为无论是定语、谓语还是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小国寡民”都是指国小民大之意。《老子》文本中对于人的指称词汇,如“人”、“众”、“民”、“百姓”等词语的使用是极为审慎的。
三、《老子》“小国寡民”章正义
邓教授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是“非小国”而又“真小国”,《老子》中描写的国家,国力不弱,生产力水平不低,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也并不贫乏,有最起码的衣食住行的保证,甚至可能是美食、华服、令人心安的居所等。《老子》第八十一章中所描绘的国家的种种生活状态远非小国所能达到的。老子希望在理想圣人的治理下,国家太平,民众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当然,此处的“真小国”不是指国家国土面积的狭小,而是指国家的公权力要小,制约国家政府治理机器权力的行使。
二是“非寡民”而又“真寡民”,一个大型的抛石机至少需要200~300进行使用,冲车一般需要几十到几百名士兵进行推冲等,从这些军事兵器的使用人数来看,绝对不可能是“小国”。以车兵的编制人数组成来看,若该国仅有三军,三军合30000人,按《司马法》规定的五人中须有一人服兵役,那么该国人数保守估计应该在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之间了。所以《老子》中所描绘的超级大国绝对不会是“非寡民”的。“真寡民”,强调统治者以民为大、以民为贵、以民为本,体现了老子的大民思想。
由此可知,此章《老子》描绘既是一个在理想圣人治理下的天下大治或“大同”的、国家政府与执政者一切以民众民生为本为中心的、国家政府权力小、不乱作为妄为、民众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淳朴自然、且物质与精神生活都高度发达的理想国家或社会,同时这个理想国家或社会也是《老子》“小国”、“寡(大)民”执政观和治理想的表现,这同时与当代的价值追求相契合,在一定程度上讲,《老子》的政治理想和当代共产党人所追求的一切以民为本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民主自由富强的执政理念与执政理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短短三个小时,邓伟龙教授对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不管是进行细致的考证文献,还是系统梳理各家观点,从中都能看出邓教授做学问的认真态度,通过今天的学习,书友们收获颇丰,最后,邓教授还认真地解答了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有源书院也在此次会讲结束之际对邓教授发出了下一次授课的邀请,让我们期待邓教授的下次到来!